bet365平台开户 >> 城市发展 >> 城市管理 >> 内容阅读
以绣花之功 促城市管理精准有效
作者: 来源:解放日报 添加日期:18年07月02日

    邬达克为上海设计的建筑中,武康大楼或许是最为人熟知的作品。但多年来,想要在这幢优秀历史建筑外找到一面不被电线杆、架空线“打扰”的原生态墙面,为大楼拍一张典雅的“素颜”照片,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
    如今,包围武康大楼多时的“黑污染”正在消失。根据上海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“三年行动计划”,今年上海将完成10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合杆工作。与此同时,计划明确13项重点任务和42个实施项目,精细化管理要覆盖到各个空间、各个领域和所有人群。

    无论是“追求高质量发展”还是“创造高品质生活”,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,“像绣花一样精细”的城市管理都不可或缺。对此,细心、耐心、卓越心,是管理者应有的思想意识;一根“绣花针”,则意味着需要以法治化、智能化、标准化的手段,促使城市管理精准有效。

    精细化管理,既是上海这个超大型城市的传统优势,也是时下需要着力提升的重要方面。

    以耐心找平衡,习以为常处下功夫

    几天前,人们还站在黄浦路上百年浦江饭店门口的综合杆前讨论:“这是什么神器?”“干货满满”的综合杆集合了照明、信号灯、交通指示、监控、路名指示等一众功能,把老建筑景观的“真面目”还给了市民。

    考量一座城市的服务管理品质,向来不是看它“多造了几栋楼”,而是看它有没有在人们最习以为常的、甚至忽视的日常场景里下功夫。在淮海中路,为了保护沿线密布的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,地下“看不见”的工程设计堪比一台精密手术。毗邻新天地西侧的百年老式石库门里弄西成里,原先横七竖八“鸡肚肠”似的管线入地了,居民家的电话里没了杂音,电视画面也不再飘雪花。

    城市的改变不会一蹴而就。从微观的城市更新,到宏大的旧改项目,表面看,花费的是工程的时间,真正考验的却是人的耐心和功夫。虹口“春阳里”风貌保护街坊更新改造项目持续两年,首批居民去年底拿到了新家钥匙。作为上海从“拆、改、留”变“留、改、拆”的先期试点,群众不解,“为什么我们不能拆?”工作组家家户户走访多次,设计方案改了20余稿,终于在风貌保护与民生实惠之间找到平衡,而今的春阳里是“建筑可以阅读、街区适合漫步”的民居“新天地”。

    今年初,黄浦、静安两区完成近400户手拎马桶改造,上海成片推进小区马桶安装率也从10年前的70%下降至不到50%。每消灭一个马桶,背后是各级部门的“绞尽脑汁”和“千方百计”:挖化粪池、二次供水改造、设置增压泵、翻新马路管线……当城市管理者将自己当作绣娘,习惯思维和“手势”变了,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才能更快看到实效。

    而今的上海街头正日益变“新”,部分街区甚至变“潮”了。在长宁,高架桥下的“城市灰空间”重见天日,对标国际先进做法拿出了改造设计方案;在杨浦,46米“亚洲最高墙绘”为城市增添了温暖时尚和富有吸引力的色调;在奉贤,解放路菜场东侧的一片城市绿地,将被设计成分时段的快闪市井口袋公园;来自同济大学等高校的一批前沿规划专家正不断被各个街道聘为“社区规划师”,以国际高标准的社区规划理念,不断更新着追求卓越的上海。

    靠“智慧”取胜,用好用足信息化

    绣花要得手绵巧,方寸乾坤看针法。上海要打造精细化的城市服务体系,不仅需强化基础手法,发挥基层工作传统优势;更要用好用活新技术、新玩法,靠“智慧”取胜。

    今年起,上海加快建成政务“一网通办”总门户,将面向企业和群众的所有线上线下服务事项,逐步做到一网受理、只跑一次、一次办成。

    徐汇打造出了全国的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示范工程,跨部门的物理集中带来了部门间的化学反应——企业群众办事,凡电子证照库或业务系统可查询的证照,不需提供原件或复印件。凡办事提交过的材料,“一次输入、终生受用”。如今,全市同步推动100项量大面广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主题式场景式服务,从企业和群众第一次咨询开始,就能按照办事场景提供个性化服务。

    打响“一网通办”品牌,逐步加强信息技术在居家养老、城市安全等领域的应用,让群众感受到智能化的高效便捷,这是上海用好用足信息化手段实现社会精细化管理的智慧和远识。而更让老百姓有获得感的,则是家门口无所不能的“城市大脑”。

    在浦东周浦城运中心的大数据控制平台上,包括人脸识别、人群监测、智能巡屏、违章停车、消防联动、道路拥堵等信息都会实时抓取更新,光是像井盖、路灯这样装有传感器的城市功能部件就有3万个,它们承担着“神经元”的角色;在杨浦控江路街道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,2万多个智能传感器终端、28种应用场景,打破数据壁垒,实时进行数据分析;在宝山,400个小区完成了约2.7万个“智联门”建设。依靠这套智能系统,工作人员除了能实时看到道路实时的车辆、行人和险情外,还能第一时间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,为各相关部门快速反应、科学处置提供重要依据。城市的治理效率因此大大提升。

    共建共治共享,打造高品质生活

    到2020年,上海所有区要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,并且90%以上的居住区垃圾分类实际效果要达标。

    “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”。要短时间内走上“高速公路”,除了依靠政府部门的强势推动,垃圾投放主体——居民的真正认同和主动参与,是必不可少的一环。

    崇明堡镇虹宝社区居委会书记黄青愉介绍,他们在全面改造垃圾箱房的同时,把垃圾分类图鉴也贴到箱房大门上。居民按图索骥,很快便能正确投放。在静安洛善居民区,在“共和新e 家”手机应用平台上,居民只要报名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,比如参加废弃物收集活动等,就能获得“爱心积分”,兑换社区及周边公益服务,甚至可以用来“租”左邻右舍空闲的车位,提供给前来做客的亲朋好友。

    和垃圾分类相似,老房加装电梯,同样得益于“党建引领、居民自治、社区共治”的模式。最近,徐汇首个老公房加装电梯开工;虹口成立了上海首家加装电梯事务所,其中居民区党组织的引领、群众的参与功不可没。

    不过,对居民的高品质生活而言,需要的不仅是环境友好、生活便利,如何让城市少一些钢筋水泥色调,多一些温暖、时尚和富有吸引力的色调,同样为治理者所思。不久前,上海市规土局正面向所有上海市民开展问卷调查,“说一说您心中的上海色彩”,邀请市民为此贡献智慧。

    实践已悄悄进行:浦东航头镇聘请第三方专业设计单位,以保留乡村肌理为原则,设计了15套凸显江南水乡或地方特色的样板房型,供村民建房时挑选。村民钟华幸运地成了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人。根据设计,这房子将有青灰色的砖石、朱红色檐瓦,白玉色的栏杆……透着几分石库门建筑的格调。

    从城区到乡村,从街道到社区,唯有提高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,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,上海这座城市才会更有温度、更富魅力、更具吸引力、更有竞争力。

录入:李霞 责编:钟欣

将本文分享到: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

免责声明: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bet365平台开户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文章仅供参考。本站对其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。